首頁 > 专栏 > 学者论述 > 冬奥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
 北京冬奥会评论之七
  冬奥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
作者 : 黄玉武博士
标签 : 中国、北京、冬奥会、中国经济

·2023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 : 黄玉武博士,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雪菲尔大学深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长期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服务,现已退休。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的一种解释就是“增长极”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大策略方针下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的就有经济特区的开发,基本建设的投资,长三角和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技术创新等等。以研究和发展( R and D )为例,当中国从引进技术过渡到创新新技术阶段,2020年专利密集型的产业增值就达到12.1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2%(《南华早报》26/4/22)。区域一体化通过合理化利用资源(人力、资金与其他生产资料)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就业质量与工人收入。冬奥会所带动的冰雪运动也将成为中国新的一个经济增长极。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解释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动态过程。


(一)运动会的经济效应

GDP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量化一项运动项目和一个运动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当我们称冬奥会后迅速发展的冰雪运动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最好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毛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见百度)。GDP总量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GDP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可正可负)的总和。从生产部分,GDP包括的不只是第一产业(如农畜牧业和矿产)和第二产业(制造业),也包括与冰雪运动直接关系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等)。除GDP外,就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但反映了社会发展成绩,也是衡量经济效应的主要指标。一部分GDP必须靠就业去实现消费支出。稳定和高素质的就业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国民的生活标准(Living standards)。由此延伸,GDP包括与运动有关的各种消费和投资数额。

 

运动员与运动会

运动员是一个更大的群体,不容易下定义。一般来说只喜欢运动或者参加群体活动的人们不能统称运动员。喜欢跑步、散步、跳广场舞、打球(各种球赛)只能是爱好者,属健身性或消遣性运动。运动员应该经常参加比赛,有些是半职或全职,一部分也领取酬劳。运动员通常应该会是体育组织的成员,包括在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如篮球、足球、冰球、游泳、高尔夫球等等)。当在冬奥会闭幕前所宣布的3.46亿的中国冰雪运动群众时也就包括了喜欢冰雪运动的普通群众,和各个单位(学校个别运动项目组织)的运动员。当然最高级的运动员就是参与奥运会者和各类的专业运动员(足球、羽毛球、篮球、滑雪、溜冰、游泳等运动都有相应的国际体育组织)。


运动会也是一样那么多层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说是体育界最高水平的国际盛宴,把许多国家最好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集中一起进行各场公平友好的竞赛。个别体育运动项目也有国际比赛,如足球的世界杯、世界网球赛等。另外,运动会也具区域性和特别群体。亚洲运动会、亚细安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军人运动会等,以此类推。还有国家运动会(大国还有省市运动会),学校,国际组织之间,大企业内部等的运动会。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目的也不一样。在统一目标是为促进体育的大旗下,不少运动赛事还是相当商业化的,获胜者都可以得到一笔优厚奖金。


不同水平的运动会所产生经济效益也不同。一般来说,层次越高,对体育竞赛的场所设备和环境要求也越高,资金与人力投入也越多。运动员的训练与配备要求也随着运动会的层次而变。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或团队必须聘请专业训练员和租借训练场地(包括国外教练和训练场),运动员本身的装备费用也越高(如滑雪板、冰鞋、雪车等)。科技研究与开发必须跟进,把运动配备做到最有效率,分秒必争。每个运动会都会要求很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方便,体育馆和赛道必须符合国际标准等。期间就产生了诸多的经济效应。

 

国际运动会与中国经济成长

许多人在祝贺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之际,他们心里都明白那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执政者而言,他们都希望对奥运会的投资可以得到一定的回报,如票房收入、广告收入、旅游业等,而且形成良性循环来促进国家发展。表(一)显示中国举办几项大型运动会过程中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


 

经济发展与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关系还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举办运动会就是开放,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奥委会、运动组织、运动人员)。其次,举办运动会必须投资于各种设施如交通、竞赛场和运动员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员的设备等等。此外,组织一个完满的运动会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动员资金与人力,协调与执行的能力。


在举办1990年的亚洲运动会时,中国刚好处于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美国和日本的GDP分别是中国的十五倍和八倍(表一)。大部分的中国年青人并不知道那时候的中国还很穷,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高(冬季以煤球取暖,囤积在阳台的大白菜,北京街道的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等等)。当时北京主办单位非常缺乏资金(举办总费21.37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拨款8.5亿元人民币,缺口大),人民捐款 2.7 亿元人民币(包括1987年江苏省盐城市一个五年级学生颜海霞把一块零六毛人民币的压岁钱寄给北京组委,一位老奶奶把10年积攒下来的187.31元人民币的养老金,李贵兴农民一家省吃省穿节省的200元人民币)。山西的两千七百万人口中就有一千万人捐款。香港商人霍英东先生个人捐了一个亿人民币。还有,据说郭鹤年先生也捐了一百万美元。亚运掀起一片爱国热潮,亚运主题歌《亚洲雄风》流行一时。为此北京新建31座体育馆,维修体育设施,自行设计施工场馆。亚运工程总指挥张百发先生(也是当时北京市的副市长)成功地办好亚运,令人钦佩(2022年北京冬奥会澎湃新闻报道:《冬奥遗产》)。总之,亚运还是带动了中国经济,加大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成功的亚运为申请2008年的北京奥运创造了条件。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已经走了30年,中国要通过奥运进一步改革开放去与世界接轨。2008年的北京奥运也新建了场馆,包括著名的国家体育馆,鸟巢,水立方等。过后十年统计,这些地标建筑共接待超过五亿人次。根据中国内部分析,“北京奥运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的需求效应,对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23%。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的分析也用于北京冬奥会。看起来北京经验证实了德国经济学家赫尔兰·普鲁斯的言论:“举办奥运会是发展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最好和最快的途径”。


北京冬奥会(2022年)与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只相隔了14年。但在这14年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GDP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和德国(表一),期间添加的不只是全球GDP排名第二和制造业强国的称号,与冬奥会更加直接有关的是中国本身的科技进步,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能力。运动会与经济成长似乎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或许冬奥会对发展经济所做的贡献也被‘低估’了。

 

(二)中国举办冬奥会的经济环境

正当中国人忙于建设冬奥会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和培训冬奥会运动员的时候,新冠病毒疫情开始在中国蔓延,并且影响全国基建(包括冬奥会的项目)的进展。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继续恶化,逆全球化的趋势也令人担忧,特别是贸易,投资与产业的供应链。劳动市场所释放的讯息也不令人乐观。服务业的萎缩提高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因为疫情和生产的调整,招工也难。劳动力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显现了,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自雇就业的比例达 14.2% ,远比OECD国家高得多了。短期就业难,催生了更多的微型和小型餐饮和旅游业(程实,高欣弘,《寻找就业最优解》,FT中文网 17/4/2022)。


尽管如此,中国在2021年的GDP增长率高达8.1%,其中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3%,远比投资(1.1%)和出口(1.7%)高得多。据报道,2021年的消费总额达44万亿元人民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5.4%(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网财经上下游)。消费下行压力在2021年第四季已经发生,其增速由10月份的14.9%降到12月份的1.7%(xihuang@sph.com.sg 2/3/2022新加坡《联合早报》)。很显然的,中国经济增长推动力已经由投资和出口导向逐渐演变为以消费(主要是内需)为主导,其间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2022年第一季的GDP增长率是出乎预料的4.8%,比计划的全年成长率5.5%低,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只有4.0%,相比于第二产业(5.8%)和第一产业(6.0%)。疫情的确影响到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交通和物流。如何迅速扭转消费下滑,恢复经济成长动力也成为经济治理的一个核心任务(FT中文网,沈建光:“《疫情之下中国如何扭转消费下滑》www.ftchinese.com.story/001095940? ”)。

 

其中以下几个文件和活动值得注意:


(1)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2)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
(3)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注讨论促进就业与消费课题—(ChinaDaily. More support set for payrolls, job creation, 29/4/22)
 

整个经济发展策略非常清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发展国内市场,促进就业与创新,减少对外国市场的依赖,但同时保持对外开放。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消费生态体系,提到了在线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其他新型消费(新华网13/4/2022)。新华社4月26日发表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篇文章再肯定了“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一个国家消费水平下降的可能因素不少,如战争、通货膨胀、物流等等。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预料在5月份会下降了2.66点(参考消息,27/4/2022),关键在于如何刺激消费,恢复生产与就业水平。中国政府一方面鼓励人们增加消费(包括乡镇居民),开发新的消费点;另一方面强调提高就业水平和素质,通过工业薪酬扩大消费量。以上所说的是中国的发展格局,而从这个格局出发去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冰雪运动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冬奥会成为推动新策略的正能量

冬奥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并不容易量化。其中奥委会主席巴赫就提到2025年中国的冰雪运动的市场价值将达1500亿美元(20/2/2022 记者招待会),也有奥委会官员的预测中国的冰雪运动相关产业会在冬奥会后突飞猛进,一个一千万亿元级的产业风口正在形成(新华社 18/2/2022)。一些媒体报道更肯定了冬奥会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西班牙国家报网站 21/2/22)。这些量化与报道的冬奥会的经济效果都有一定的道理,量化数字也是基于一些假定下的推测。其实冬奥会与正在兴起的冬雪运动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是一个不会停止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中产阶级的扩大,冰雪运动的覆盖面,层次与推动力都会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充分了解为什么由冬奥会催生的冰雪运动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
 

冬奥会的经济效果有史可鉴。1924年的冬奥会让法国滑雪小镇沙莫尼(Chamonix)成为全欧洲著名滑雪胜地之一。直到今天,冰雪运动对这个区域甚至法国的冬季旅游经济成长的贡献仍然显著。1972年北海道扎幌的冬奥会开展了日本的冬季运动,大仓山跳台滑雪竞技场仍然著名,继续吸引众多运动员和游客。1998年日本长野的冬奥会产生了新干线铁路,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著名的冬季运动培训中心和旅游点。在2022北京冬奥会获得三个奖牌的中国单板滑雪选手苏翊鸣也曾在长野进行训练。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所建设的里士满奥林匹克椭圆速滑馆现已成为居民娱乐生活中心之一,成为体育、娱乐、康养、社交与旅游的多功能设施,创造了20多万个工作岗位和800多家新企业。2014年俄国的冬奥会的主要赛场玫瑰庄园已成为著名的度假村,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运动赛事和文化艺术展览。瑞士的一家咨询公司预测“北京冬奥会后中国滑雪场的冰雪旅游业会逐步形成,很多具专业能力的滑雪度假村为旅游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国际奥委会属下的‘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萨鲁瓦指出,“北京冬奥会的每个赛区都会像一个‘加速器’,有力带动地区发展”。


从以上的冬奥会史和评述中,我们看到了几个关键词如就业、旅游、基建、地区发展、冬奥设施的多方面用途等等。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去解释北京冬奥会可以产生的经济效应。


首先,3.46亿人的冰雪运动群体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而且冰雪运动的范围很广。除了运动本身和竞赛之外,还可以延伸到体育消费、健身、嘉年华会等。著名的哈尔滨常年冰雕节和其他促进旅游的活动都间接与冰雪有关,都是冬季经济的组成部分。三亿多的冰雪运动参与者需要场地、体育馆、培训设施与人力(教练、指导员、医护人员(骨科医生,护士)、装配、旅游设施(衣、食、住、行)。2021年初,中国全国共有654个标准滑冰场和803个室内外的各类滑雪场。虽然与获得冬奥主办权的2015年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满足三亿多人的需求比较,现有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家都可以期待投资于交通运输,建设冬季运动场和有关的支持产业,也可以寄望冰雪运动带来的消费热潮和就业机会。


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中国开展冰雪运动的成功必须确保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和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两个政策性标准。我们谈到的毕竟是三亿多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一场高热量的消费行为,难免会要求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基本建设投资更是促进消费,发展经济的国策(新华网13/4/22)。


冰雪运动群体庞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除北京外,还要到其他大城市与地方进行。上海的冰雪运动热情已由2017年60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300万人次。不少市民已经把冰雪运动当成生活方式,形成全国南方大地消费力增长的源头之一。以室内旱雪场为主的滑雪俱乐部(如Snowhero已有四万会员)有如雨后春笋,仍然供不应求。冰雪运动在南方大城市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一种热门娱乐方式和节目的首选,其间也反映了南方城市较高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冰雪运动毕竟相对上比较昂贵,所以把冰雪运动发展成大众化的消费还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现在再以主办冬奥会区域(京津冀)为例,说明体育盛事如何影响投资、就业与消费。这个地区在冬奥会主要收获之一是交通一体化(郭珂歆等,《北京冬奥会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影响如何?张家口成大赢家》,《中国生态旅游》2021年第六期)。中国政府为冬奥会建设了多条交通公路,改善交通疏导能力和通达性水平,并且带动了冀南地区综合运输效率,向整个地区的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正能量。其实冬奥会产生的就业效果相当显著。北京延庆参加就业培训达十万人次,七千人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崇礼区就有三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冰雪产业和旅游业(求是网:《北京冬奥会》)。当局也计划在这个地区在2025年前打造一个规模达1570亿元人民币的滑雪运动市场。

 

旅游业是冰雪运动就业之源

前面提到了有关冬奥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例子,才是投资庞大冬奥会最基本的回报点。旅游业更是一个劳动密集的产业,是微型和小型产业如导游、司机、各种自雇就业,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制造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报告》估计全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2.3亿人次,收入约3900万元人民币(央视网13/2/22)。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随着冰雪运动者的数目增大和运动设施的新建与改造,各式各样的冰雪休假节目应运而生。双奥运的许多地标如首钢滑雪大跳台、鸟巢、水立方、雪飞天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热点。还有冰雪娱乐,山地渡假,避暑山庄都会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其间也减少了季节的影响力,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特别是在东北和西北,旅游时季增长了,就业与消费效果就会常年化。值得一提的交通发达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北)京—张(家口)乘快铁的时间还不到半小时,无形中就把两个地方的旅游安排联系起来了。

 

冰雪运动的产业链

从投资—就业—消费—发展这个主轴出发,我们必须承认冰雪运动相关产业上下游能进一步融合而产生不可低估的新动力。2022年初全国上网网购年货中,滑雪装备销售量和销售额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62.9%和61.2%。京东交易平台也显示有关滑雪和滑冰物品的成交量的大幅度增长。冬奥会的热潮推动各大品牌开始建好秀场,冬季运动服装开始上台促销。一些零售商如法国的Decathion生意兴隆。中国两家最大冬季运动服饰与装备业务发展更是神速,安踏在2021年的收入达493亿元人民币,涨了32.9%,占国内总消费16.2%,与耐克在中国512亿人民币的收入比较,相差只有19亿元人民币。‘李宁’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也突破了200亿元人民币,涨了56%(凤凰网https://tech,.ifeng.com/c/SEoaRMrQ/Hi)。


冬运服装是一大竞争领域,对就业影响特别显著。以羽绒服为例,其实在开幕时各国已经交手展示本国的设计。加拿大队赞助商Lululemon,芬兰队的Icepack,中国的安踏,加上俄国的羽绒夹克,各领风骚。在中国制定的2021-25年的发展计划中,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在2025将达到五万亿人民币。按IMF估计,2025年的体育产业规模占GDP的比重约3%(德国商报网12/2/2022,参考消息)。中国这两个主要的运动产品生产企业安踏(世界市值第三)和李宁与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西方主要的冬季运动设备与服装产业更不可能会放弃这个有几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因此我们也可以预测有关冰雪运动的产业将会吸引不少外资到中国设厂和建立培训中心,进一步促进就业和消费(Zhao Yang et al, ‘Foreign Enterprises explore Blue Ocean in China’s Olympics economy’, China Daily 23/2/2022)。

 

不能忘记冬奥会的科技产品

第五篇报道了北京冬奥会的一个特点:这个运动会虽然以运动员和他们之间的竞赛为主,艺术家,美学家和许多科技人员也做了不少的贡献。在冬奥会催生的许多科技产品都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擅长于开发的企业家将会利用这些创新产品进行投资设厂,促进就业与发展。比方以运动员作为用户对象的智能床就依循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而成。智慧餐厅由机器人主厨,实现了24小时点餐,制餐,出餐流水自动化服务。中国自主开发的速滑服,复兴号智能动车,能够灵活捕捉比赛画面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等等都吸引了不少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科技新产品的市场潜力将会吸引新的投资。PWC(一个国际会计公司)的周兴(Zhao Xing)就认为,加深冰雪运动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将会产生‘兆元企业’,前途无量,利用新科技将会使中国的冰雪运动制造业发生蝶变。

 

(四)结语: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正冰雪运动将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然而这个增长极‘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上比较困难的时期。从2022年开始,中国就面对消费,就业与经济成长的下行压力。为此,中国政府为了稳定经济与就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扩大内需统一市场,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消费,这是发展3.46亿人冰雪运动的良机。(新华网13/4/22《全力稳定经济,保民生,国务院部署促进消费系列政策举措》)。诚然,冬奥会已经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产业飞跃式的发展,而且发展潜力相当可观。但是发展几亿人的冰雪运动也不能一蹴而成。在诸多挑战面前是一种担当,责任重大。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成功将是履行责任取之不尽的正能量。


推动冰雪运动,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中国经济增长极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冰雪运动在群众性运动项目中发生意外的概率比较高。一个报道称在1000滑雪运动员每天平均受伤人数是45人,特别集中于21-30岁年龄组。有了意外保险,他们更想滑得更刺激一些,运动护理在所难免(Wang Xiaoyu “Ski Injuries on the rise as winter sports take off”, China Daily, 15/2/22)。此外还有绿色生态的保护,就业质量标准的遵守,交通与滑雪场的安全等等。要保证推广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仍旧要坚持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方针,必须要加强各个领域(包括政府、科技人员、企业主和运动员)的精诚合作。这将是一个胆大心细,勤俭办事,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治理好冰雪运动这件大事任重道远,但也不是那么无规可循。北京冬奥的两个运动会就是那么现实的例子,可以是许多政策理念的泉源。在那白雪皑皑的大地和闪亮的溜冰场,我们应该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几亿人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系列文章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馬華人周刊 版权所有